當今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信息技術正在加速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日益成為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2015年“互聯網+”戰略提升至國家戰略,進一步推動了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互聯網+”正在成為激發中國潛能的巨大動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大批青壯年農民工不斷流向城鎮,致使部分地區出現傳統農業逐漸衰弱、農村社會日益空心化等問題。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農村互聯網發展的現實困境
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20多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得到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應用不斷培育形成新業態。我國雖是網絡大國但還不是網絡強國,在自主創新方面還相對落后,區域和城鄉差異比較明顯。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1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其中農村網民占比為27%,我國非網民規模為6.11億,其中農村非網民占比為62.4%,農村人口是非網民的主要組成部分。全國互聯網普及率達55.8%,城鎮互聯網普及率為71%,農村地區則為35.4%,城鄉互聯網普及率持續提升,但城鄉互聯網普及差異依然較大。當前互聯網在農村地區滲透率最低,農業網絡化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互聯網接入條件嚴重不足,網絡基礎設施薄弱,公共上網資源匱乏。農業農村信息化總體水平不高,信息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性導向作用尚未充分顯現。
二是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經濟收入偏低,網絡使用率較低,且偏向低水平滿足的娛樂化需求,這與農民整體素質提高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極不適應。
三是農村生產經營方式陳舊,缺少新型經營主體,科技創新動能不足,互聯網在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作用有限。此外,產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以互聯網作為重要載體的休閑農業、綠色農業等新型業態發展比較緩慢。
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
作為新時代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選擇,鄉村振興需要加強農業信息基礎建設,也需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更需要積極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智慧農村”“互聯網+鄉村旅游”“互聯網+精準扶貧”等多元化發展模式,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幫助進城農民工及時轉變觀念,重新認知鄉村沃土的巨大潛能并積極鼓勵他們返鄉創業,跨越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技術鴻溝,進而帶動現代農業新業態快速發展。
其一,全面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著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資源共享、協同共建”的基本思路,將農業信息化作為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加大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實施力度,努力打通農村“最后一公里”,不斷增強基礎信息支撐能力。在信息化建設進程中,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采取不同方式,提供不同層次的信息,以滿足不同農民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同時,也要提升農村寬帶接入速率,從根本上降低資費水平,真正做到讓廣大農民愿意用、用得起、用得好,用出效能。
“互聯網+”將有力地促進生產要素快速匯聚到農村一線,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盲目生產和農產品滯銷等問題。利用互聯網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精心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其二,精心培育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新農民,切實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要增強互聯網思維,堅持市場是主體、農民為主人。要正視城鄉居民在互聯網應用方面的差距,為農民提供更深層、更多元的互聯網應用和服務,激發農民使用網絡的內在需求,不斷縮小城鄉居民信息化進程中的數字鴻溝。鑒于此,在移動互聯網的新時代背景下,要著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加大培訓力度,切實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媒介素養,幫助他們有效獲取和深度解讀媒介信息和農村政策,更加積極地投身脫貧攻堅工作,并將傳播技術的創新變革帶到現代農業的生產實踐中,通過智慧農業的數字生產,逐步增強社會認同感和職業歸屬感。
一方面,要搭建互聯網扁平化傳播平臺,暢通利益訴求渠道,推進鄉村治理管理創新。另一方面,要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依托農村文化禮堂(場館),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入挖掘農村特色地域文化,創新鄉村文化傳播方式,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升農民道德水準,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而建立起新時代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其三,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大力促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強調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智能化水平,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讓更多優質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切實幫助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很顯然,促進農業生產要素流通和消費方式智慧化轉型升級,打造生態農業和智慧鄉村,已成為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更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然要求。
為更好地適應“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要求,新時代條件下,要依靠互聯網技術加速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和農業大數據等領域快速發展,促使“互聯網+”助推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培育新形態產業經濟,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管理的科學決策水平,激發“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創新動力、創業潛力和創造活力,使傳統農業與現代互聯網進行全方位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好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載體和引擎作用,努力打破農村時空局限,讓數據信息多跑路、農民群眾少跑腿,大力促進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如此,將從根本上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現實問題,真正讓互聯網的發展成果惠及廣大農村地區,切實增強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早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引領中國農業在現代化之路上實現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