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部等3部門聯合印發《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商務部等19部門發布《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可見我國正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進程。縱觀整個資本市場,農業也頗受互聯網大佬和資本的青睞。如此前阿里巴巴推出農村淘寶千縣萬村,并計劃在未來3年到5年投資100億元在全國建立1000個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京東也啟動“村鄉代理人”招募和“京東幫扶店”等項目,力圖打造農村市場雙向流通模式。不難看出,以阿里巴巴和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大佬正全速啟動“互聯網+農村”戰略。
由于我國各地農情和產品情況復雜,要全面做到信息化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所謂“互聯網+農業”,必須真正處理好政府、市場、以及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既要有工業化理念,也要有互聯網思維。因此在農業領域切不能急功近利盲目“+互聯網”,借力互聯網拯救傳統農業的路還很長。
大數據有助于構建理想的新型農業
事實上,當代傳統農業需要“互聯網+”。通過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對傳統農業全生產鏈的滲透,利用互聯網思維提供解決方法和工具,讓產銷對接更精準高效,同時也能倒逼農業提高自身標準化、規模化和組織化的程度。有業內人士分析,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對傳統農業的滲透,未來的新農業將會是另一番光景。
例如,農業生產者可以透過大數據支撐的農產品在線交易平臺,查詢市場上的農產品價格以及供求信息,結合市場需求來決定農產品的生產,同時能在生產之前完成產品預售甚至能通過平臺尋找最合適自身的銷售渠道。
當農產品流入市場的渠道成熟后,為每一個農產品生產商建立獨一無二的追溯碼,便于交易系統中的查詢工作,有效保證消費者購買貨真價實的農產品以及農業生產資料,諸如種子、化肥和農藥等。
眾所周知,傳統農業靠天吃飯。基于大數據,建立全球氣候平臺、天氣預報模型、自然災害、蟲害預測模型,將這些數據進行整理統計,能有效幫助農夫更好地預測和計劃。
看起來,隨著互聯網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未來的農業領域讓人期待和向往。
農業電商不能帶來本質的變化
雖說就“互聯網+農業”的推進工作,人們提出了很多種模式,諸如通過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創造農業經濟的線下體驗,或是注入資本力量,強勢打造新型農產品品牌等。在互聯網+農業大潮中,電子商務企業占據著主流地位。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4600億元。
然而電商并非“互聯網+農業”最終形態,就目前來看,這樣的模式面臨著發展瓶頸。
首當其沖的是門檻問題,傳統農貿市場一直實行特許準入制,即不是想經營就能經營的。諸如農藥、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的經營,即使放到線上,也面臨準入資格的問題,不利于市場開拓。
另一方面,貨源渠道沖突也是一大問題。如果農貿廠家做電商,線上銷售增量的同時,又得顧忌線下交易額是否受到影響。左顧右盼,農貿電商要徘徊在兩難的尷尬局面中。
農產品作為非標準化產品,諸如抽樣、驗貨這類程序無法轉移到線上。而所謂的農業電商僅僅是將產品渠道拉到了線上,并沒有完成下至全生產鏈的互聯網升級。最重要的是,對于大多數農戶而言,運用先進技術和理念進行農業生產確實存在困難。
互聯網要“+”在產業鏈上
互聯網+農業并不等同于農業電商。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技術進入傳統農業,通過育種、栽培、灌溉、收割等環節信息化升級,推進互聯網和農業的真正融合,才是真正的新農業轉型工作。
不可否認,農業電商是整個轉型過程中很好的一步棋,但絕不是終點。我們應該以農業電商為助力,推動互聯網在全產業鏈上的升級。諸如發展農業O2O業務,將線上下有機結合,或是結合鄉村旅游業、果園自采等體驗式經濟,逐步完成互聯網背景下新農業的建設。
除此之外,加強農民互聯網知識與技術的培養。作為農業生產的核心成員,必須幫助其改變觀念。在新的知識和技術引領下,才能使得互聯網升級傳統農業成為可能。
更重要的是,政府監督必須創新。農貿等均涉及公眾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公眾不便監督,仍需要政府力量。但如何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改變原有不得已的特許制度,放松市場準入門檻,在保障品質和安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減少束縛,釋放更大的發展動力。諸如此類的問題,仍需要政府不斷提高自身創新思路。
總而言之,隨著互聯網向各個領域的滲透,充斥在“互聯網+”氛圍的新農業領域必然會誕生。雖然這個過程會略微漫長,但也必須漫長。只有通過有針對性的解決發展理念、技術革新和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未來的農業才有望變得更加美好。
上一篇:互聯網+農業,到底是夢還是坑?
下一篇:有了互聯網,農業生產悄然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