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農業成為其重要領域,農產品質量安全又是其中的核心內容之一。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責任重、意義大。”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章力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產品特別是食用農產品,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工作備受關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農業成為“‘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重要領域,農產品質量安全又是其中的核心內容之一。章力建等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將助力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仍存在
近年來,我國在抓好農業生產、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全面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水平大幅度提升。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仍然存在。
“原因之一在于我國農產品安全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從各種渠道直接進入,使農產品流通渠道及其源頭難以溯及,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造成很大困難。”章力建告訴記者。
“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監管也有待加強。”他說道,“由于缺少工業和生活垃圾處理的相應監管,以及農藥、化肥等投入品不規范的施用,在一些地區造成了農田土壤、灌溉水、農區大氣在內的農產品產地環境立體交叉污染。”
章力建指出,“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標準的數量較少,農產品安全標準化水平有待提高”。
同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體系尚不健全。我國農產品生產環節多、鏈條長,千千萬萬生產者和經營者很難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來生產和經營,亟須健全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體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分散的農戶經營難以與千變萬化的市場進行銜接,無法滿足市場對農產品質量的需求。“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并進一步將區域內經營主體組織起來,使分散的土地、資金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較大范圍和較高層面上有效地結合,才能在組織化管理、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方面都優于傳統農戶。”章力建指出。
近年來發生的一些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暴露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缺失問題。“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尚不健全。”他表示,“一些生產經營者誠信意識淡薄,制假售假、違規使用投入品、非法添加使用禁用物質等問題仍然存在。”
“互聯網+”提供科技支撐
針對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章力建建議,以“互聯網+”為抓手,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產品產供銷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建設,構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系統、質量追溯信息系統、風險預警評估信息系統以及亞太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合作信息系統,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在職博士研究生郭雷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為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出現的問題都有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
在農產品產供銷標準化方面,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環境、生產過程以及農產品的流通、銷售等環節的廣泛應用,推行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和全程控制,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
“比如,利用傳感器感知技術、信息融合傳輸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構建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標準化控制和管理;在大田種植、設施農業、果園生產、畜禽水產養殖中,廣泛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全程控制以及智能化、科學化管理,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等。”郭雷風說道。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利用移動通信、智能終端等信息技術,建立覆蓋部與省廳兩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部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機構和固定風險監測點三方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管理平臺,將現有的例行監測工作信息化。
“構建高速傳輸和泛在互聯的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采集網絡,對全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相關數據進行可視化管理。”郭雷風說,“可實現監測方案在線編制、監測任務快速下達、檢測結果快速上報、監測結果快速分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與管理提供決策信息采集、技術支持、安全消費指導等服務。”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方面,利用移動通信技術采集和匯總農產品質量安全數據,研究基于大數據理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與評估方法,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按行業類別、信息來源、涉及范圍、危害程度等內容進行初步識別,確定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等級,對事件造成的損失等進行評估。
統籌協作 全面推進
除了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外,章力建還建議各主管部門應認識到“互聯網+”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統籌協作,全面推進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工作。
“首先,由農業主管部門牽頭,整合涉農部門已有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規劃和成果,制訂‘互聯網+’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的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確定指導思想、任務目標和保障措施。”章力建指出。
其次,他建議,由科技主管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參與,產、學、研相結合,針對傳感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核心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做好關鍵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市場培育、產業發展等各項工作。
章力建認為,有關部門應共同組織建設和完善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網絡和全國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化系統、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事件管理信息化系統,全面提升我國“互聯網+”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的總體能力。
最后,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保障我國農產品的有效供應和質量安全。
要為全面提升我國“互聯網+”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打好基礎和創造條件,就要進一步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構建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虛擬網絡教學環境,大力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
章力建還建議,積極推動智慧農民云平臺建設,研發基于智能終端的在線課堂、互動課堂、認證考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平臺,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移動化、智能化。
下一篇:“農業+光伏”成為新興產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