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的一天,廣西區桂林市荔浦縣修仁鎮砂糖橘核心示范區小氣候觀測站,記者看到農田小氣候自動監測系統的電子顯示屏上顯示著當時的氣象數據。
修仁鎮書記潘德雙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個小氣候觀測站是桂林市氣象局與荔浦縣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砂糖桔核心示范區氣象科技示范園”(以下簡稱示范園)的一部分。
在廣西,氣象科技積極服務于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環境改善和鄉村旅游建設等,為八桂大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一份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農業生產的有力保障
近幾年來,荔浦縣砂糖桔產業發展迅猛,經濟效益高,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為砂糖桔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
然而氣象條件對砂糖桔生長的影響極為重要。
為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2015年,修仁鎮開始建設示范園,并于2016年9月投入使用。潘德雙介紹,示范園包括六要素自動站、農氣觀測站、預警大喇叭、戶外LED顯示屏、多媒體觸摸屏、人影固定作業點、科普宣傳欄以及氣象信息服務站等。
作為氣象為農服務特派員,荔浦縣氣象局高工廖榮順帶領團隊在修仁鎮開展砂糖桔氣象服務,并對氣象條件影響砂糖桔生產規律進行課題研究。與此同時,在廣西區減災所、桂林市氣象局的技術支持下,當地先后構建了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平臺和服務系統,通過短信、微信、APP、大喇叭、顯示屏(觸屏)等將信息傳播給園區、合作社、種植大戶、廣大農戶等。
浙江人張源彬正是看準了荔浦縣砂糖桔產業商機,承包580畝土地,建起了源彬桔業家庭農場。和當地很多種植大戶一樣,張源彬也加入了氣象服務微信群。種植戶不僅能在群里接收氣象服務信息,甚至還有應對天氣變化的農業管理措施建議。張源彬認為,氣象服務對他的家庭農場非常有益。
同樣的氣象直通服務也得到了桂林市陽朔縣白沙鎮蕉芭林村黨支部書記賴玉梅的點贊。賴玉梅在本村成立了桂珠金桔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金桔種植業走向規模化。
2017年,陽朔縣氣象局與涉農部門合作申報桂林市氣象局自立的“本地特色品種生長氣象條件分析及氣象災害防御”項目,共同研發防災減災適用技術,并加強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推廣應用。根據研究成果,陽朔縣氣象局編制了金桔氣象服務手冊,印刷發放到種植大戶的手上,幫助農戶科學利用氣候條件優勢,規避氣候災害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氣象服務大大提高了我們實施‘三避’措施的效率?!辟囉衩犯嬖V《中國科學報》記者,所謂三避就是避雨、避寒、避曬。例如進入秋季后,霜凍會嚴重影響金桔生長,而大部分桔園都推廣了樹頂蓋膜技術,根據氣象部門的預報,如果有大幅降溫天氣,就可以提前蓋膜,避免凍害發生。今年秋季,由于氣象部門信息發布及時,金桔生產沒有受到惡劣天氣影響,已經豐收。
在桂林市恭城縣,氣象服務還拓展到了月柿加工環節。恭城縣氣象局局長鄧樹榮介紹,恭城縣種植月柿19.26萬畝。在沒有機器烘干的條件下,晾曬柿餅需要晴天和北風,利用準確的氣象信息,加工企業可以選擇適宜的天氣晾曬。
據悉,廣西氣象部門的直通式為農服務惠及8000多個新型農業主體,建立44個現代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示范區;聯合國家氣象中心開展世界主產國甘蔗產量預報服務;做好政策性農業保險氣象保障,開展香蕉寒害指數等保險試點;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年均增加降水約60億立方米,防雹保護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
人居環境改善的科技支撐
恭城縣是一個典型農業縣,1984年以來,恭城縣委縣政府引導農民建設使用沼氣,形成了“養殖+種植+沼氣”的三位一體農業生態發展模式,有效地涵養了生態。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恭城水果特別是柑桔發展十分迅速,農民逐漸放棄了生豬等畜禽養殖,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缺少重要的“養殖”環節,單家獨戶的沼氣池面臨沒有原料的困境。如何適應農村新變化?
恭城縣摸索出“全托管沼氣”新三位一體模式,即建設一個大沼氣池,向片區農戶供氣,沼氣池的管理營運委托給專業公司。
承擔這項工作的桂林市新合沼氣設備有限公司經理全健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沼氣生產的供需主要影響因素是原料和天氣。恭城縣氣象局為該公司免費提供沼氣氣象服務信息,為科學管理全托管沼氣、保障農戶最大程度利用清潔能源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平安鄉巨塘村的全托管沼氣池旁,記者看到了一座包含地溫、氣溫、輻照等觀測要素的自動氣象觀測站。鄧樹榮介紹,這個觀測站為探索沼氣生產率與氣象條件的關系提供基礎數據,這也是國內首次系統開展氣象災害對沼氣影響研究。
沼氣全托管模式已在恭城縣黃嶺村整村推廣。從改善生活條件來說,托管沼氣給農戶提供廉價的清潔能源,直接給老百姓帶來利益;從改善生態環境來說,人畜糞便全部接入或投入沼氣池,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實現了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的人居環境改善目標。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調研時指出,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
為了“金不換”,廣西區氣象局著力發揮氣象科技優勢,開展大氣負氧離子觀測網建設,在廣西濱海濕地紅樹林和石漠化地區開展生態氣象觀測試點建設;開展生態宜居氣象服務示范建設,恭城評為全國第一個“氣候宜居縣”,金秀縣獲評“中國天然氧吧;編發廣西植被生態質量及植被生態改善狀況報告;是全國第二個出臺省級適應氣候變化方案的省區。
為休閑農業錦上添花
紅巖村位于桂林市恭城縣蓮花鎮,是一個集山水風光游覽、田園農耕體驗、住宿、餐飲、休閑和會議商務觀光等為一體的生態特色旅游新村。
紅巖村旅游協會會長朱建倫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過去的恭城縣主要農業收入來自于月柿種植和銷售,從2003年開始規劃發展鄉村旅游業,當年舉辦了第一屆恭城月柿節。如今的紅巖村已經成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006年全國十大魅力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
旅游發展離不開氣象科技的服務。
恭城縣氣象局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在紅巖村建設安裝旅游實景監控、自動氣象站、電子顯示屏、氣象預警大喇叭、落地電子觸摸屏、旅游氣象信息宣傳欄等硬件設施,為農家休閑別墅配備“計算機+互聯網”,安裝《桂林市鄉村旅游氣象信息查詢平臺》。
“游客來紅巖村之前,都會詳細咨詢近期的天氣狀況。尤其是一些攝影愛好者,要選擇特殊的天氣來拍攝照片?!敝旖▊愓f。
在示范點內,蓮花鎮氣候概況、氣象災害防護指引、恭城月柿生長氣候條件等科普內容一目了然,游客可以自取氣象服務信息宣傳冊,還可以自助查詢了解全市各星級鄉村休閑旅游景點信息、桂林各縣天氣等信息。
紅巖村可以說是桂林市氣象局智慧旅游氣象服務的一個縮影。
桂林市氣象臺臺長李向紅介紹,桂林市氣象局通過“互聯網+旅游+氣象”的跨界融合,開展了一系列智慧旅游氣象服務:聯合成立“桂林市旅游氣象服務中心”,啟動聯合服務模式;利用旅游大數據和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系統制作精細化、多元化的旅游氣象服務產品;氣象局與桂林市旅發委布設的115個景區視頻監控系統、55臺大型智能觸摸屏和電子顯示屏實現共享;充分利用新興媒體,游客獲取氣象服務方式更多樣、便捷,等等。
氣象人觀云測天,追風識雨,在八桂天地間書寫著一幕幕精彩與生動。美麗廣西,有了強有力的氣象科技保障和服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