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街道陸合家庭農場建設由社區流轉土地、政府出資建設,整合水利、農業項目資源,實現水、電、路、渠等資源共享,采取家庭農場聯合經營,打造集示范、觀光和采摘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園區計劃一期、二期共流轉土地3000畝,招商引資農場經營戶66家。目前,園區已投入啟動資金800萬元,建成4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1座、冬暖式大棚20個、家庭農場小木屋7處,并配套建設了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已有臨沭縣萬益、福盈等16家家庭農場入駐經營,主要從事西紅柿、辣椒等高效蔬菜和櫻桃、蜜桃、蘋果、葡萄、火龍果等名特優水果種植。
流轉土地建設新型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的園區,成功實現現代農業、高效農業在城郊結合部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打造出規劃總面積超3000畝、計劃總投資8000萬元的魯東最大、成效凸顯的家庭農場模式、現代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模式和生態觀光農業旅游模式的陸合家庭農場示范園。“一園三建”成為臨沭縣臨沭街道高效農業快速發展的靚麗“縮影”。
成功的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模式
園區經營戶對果蔬秸稈進行粉碎加工,與畜禽糞一起堆放發酵再施入園區,進行秸稈生態還田技術研究;應用性誘劑、殺蟲燈、黃板和生物農藥防治害蟲;鋪設地膜降低棚內空氣濕度,進行大棚果蔬綠色防控技術研究……這些都是園區成功實現高效綠色生態栽培技術研究轉化為生產力的內容。同時,示范園區建設突出“三新兩高”,即新起點、新體制、新理念、高水平、高質量,對每個家庭農場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并配備了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提高水肥利用率。并把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作為發展設施農業的加速器,著力品種引進推廣、新技術應用,大力推廣智能大棚、配方施肥、立體種養等新技術。
示范園區不僅滿足了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而且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處近郊游、觀光游、采摘游的新場所。在入駐的16戶家庭農場的園區里,“戶戶有特色、家家有看點、區區有噱頭”。園區通過現有資源,不斷開發出以體驗農耕文化為主導功能的休閑、度假農業旅游產品,像以農耕文化體驗和科普意義為主的林果采摘園、農耕體驗園、租賃農場、度假農業休閑園區等已現端倪;通過建設旅游服務綜合配套,構建的農業觀光、休閑娛樂、農耕文化體驗、科普教育、餐飲、住宿等一體化的旅游服務體系也已初具雛形,成為當地現代農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又一模式。
目前,園區效益已發揮出在現代農業引領、先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觀光農業建設方面的優勢,成為魯東南地區示范引領、創新驅動和新常態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