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調研時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使現代農業成為重要的產業支撐。”現代化大農業勾勒了中國農業轉型升級的藍圖。秋糧收購之際,本報記者奔赴龍江大地,梳理黑龍江省多年來規模化生產、合作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社會化服務的探索和經驗,希望為我國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糧食安全的保障帶來新的思考。
在往返幾次之后,劉宏偉用6輛卡車和兩輛農用四輪車運來的400噸水稻,終于在大慶肇源縣糧庫卸車出售。他比之前輕松了一些——“只剩苞米了”。
從他的車窗望出去,黑土地一望無際,田塍如線。豐收時節,聯合作業的收割機已經抹平了松嫩平原上的大部分遮擋物。視線中,還有一些作物,劉宏偉說,“還是苞米”。
2015年中國糧食生產有望實現“十二連增”,糧食價格卻持續走低,其中玉米國家臨儲價格由去年的每斤1.11~1.13元降至1元。而玉米,占黑龍江糧食總產量的60%以上。
作為肇源縣的種糧大戶,劉宏偉要重新思考自己的2000畝土地該怎么種。作為中國的糧倉,黑龍江與“糧食增產、農民減收”的情況短兵相接,正在率先求解中國農業發展的轉型升級。
秋糧收購硬仗
從肇源縣糧庫經過,就如同在“檢閱”數百米的售糧車隊。在秋糧收購時節,和黑龍江所有的國家糧庫一樣,它全部用機器檢驗、提供代烘代儲,一直在加班加點。
粗略估計,2015年黑龍江將收獲1500億斤糧食。用黑龍江省糧食局局長胡東勝的話說,“這是天量”。
也是今年,黑龍江省所有糧庫全部完成鋼結構“千噸囤”的改造,繼續開展為農民“代烘代儲”業務。從10月初開始,黑龍江省糧食局組建了500人的隊伍,下鄉組織玉米的收獲、存儲工作,專人入戶。“盡一切可能把玉米霉變粒比率降下來。”胡東勝說。
玉米臨儲價格下降,但控制玉米脫粒、存儲、運輸中的損失特別是控制霉變粒比率,卻能在一定程度上把農民減少的收入“找補”回來。
劉宏偉說了一個細節,排隊時糧庫會讓農用四輪車優先,因為開四輪車賣糧的“是純農民”。糧食局要為農民盡量節省運輸成本。
惠農,有些錢袋子要捂住,有些錢袋子則要打開。秋糧收購硬仗一打響,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黑龍江分行就備足了1400億元,以錢等糧,發揮信貸資金的引導、杠桿作用。涉農貸款一律綠色通道,如有緊急情況,可邊報邊審邊貸。該行一直堅持基本利率不上浮。2014年,按照該行貸款支持的收購量和價格調整計算,僅糧食收儲一個領域就帶動農民增收92億元。
求解“大農業”
在肇源縣大廟村,種糧大戶田繼朋的6000畝玉米還在等待收割。往年這個時候,玉米早已運走。今年,玉米價格下跌,他有點“惜售”。
還好,他的農機合作社已有8年歷史,有120多家農戶入股的種植合作社也組建了5年。通過集約經營,率先引入免耕播種、指針式噴灌、自動駕駛衛星定位的拖拉機,他的地畝產提升、成本下降,所以玉米降價帶來的損失仍在他的利潤空間之內。
在佳木斯樺川縣,新峰現代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文景剛甚至并未感覺到玉米臨儲價格下降帶來的影響。除了3萬畝單獨種植的土地和37萬畝合作種植的土地,他們已經形成了農資、米業、油脂、種業的全鏈條經營,所生產的綠色有機食品已經不再受國家收購價格波動的影響。
每斤玉米價格下降0.11元,可能帶走黑龍江農民收入120億元。但價格下挫難以影響集約生產的新型經營主體,規模越大的農業合作社越有能力消化市場風險,自我止損。
規模化生產、合作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社會化服務,是近年來黑龍江一直在積極探索的方向。截至目前,黑龍江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面積近6000萬畝,新增2000萬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了17萬多個;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實物總量占全國的1/6,建成生態高標準農田1629萬畝;工業資本創辦農業經濟實體逾400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了1800余家。
如何繼續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黑龍江省委副書記陳潤兒告訴記者:“要把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與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建設、農業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相互協調起來,轉換動力、挖掘潛力、釋放活力。”
互聯網+農業
“天下晏然,民務稼穡。”互聯網時代,“稼穡”已不再僅僅是田間地頭的事情。
在黑龍江省政府的規劃推動下,電子商務大潮涌入農村,正在變革傳統的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模式。線下服務中心和線上服務平臺大規模搭建起來,由縣到村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網絡逐步形成,無數合作社和農戶借力“農村淘寶”等電商項目把黑土地的產品亮了出來。
在明水縣,一家農業公司今年通過阿里巴巴的國際市場平臺,拿到了一單1800萬美元的黑豆供貨合同,出口多米尼加共和國,每月供貨2000噸;在拜泉縣,電商業務培訓體系已經建立,鄉村兩級干部、農企和農業合作社、創業青年、電商服務站點工作人員分四類進行培訓,今年已有3100人次走進了這個互聯網課堂……互聯網的種子,已經被播入廣袤無垠的黑土地,萌生出新的綠意。
面對世界范圍內糧食安全的挑戰,面對“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使命,糧食產量占全國十分之一強的黑龍江,正在積極耕耘下一個錦繡的春天。
上一篇:高效農業打造魯東南家庭農場典范
下一篇:電商物聯網助推農業創新發展